曲靖洞經音樂綜述
九三學社曲靖市委 李世緯
一、概 述
1、洞經音樂的定義與主要內容
云南洞經音樂,主要以談演《太上玉清無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簡稱:《文昌大洞仙經》)而得名。“文昌”,本是天上的星名,亦稱文曲星,古代星相家認為他是吉星。元朝以后,四川梓撞土地神張亞子,被元朝廷誥封為能主宰功名利祿的文曲星,稱“文昌帝君”,此后文昌帝君逐步成為文人們信仰的一位神靈,崇拜之風遍及全國,其中尤以明代中期到清代為甚,文昌信仰與崇拜至今已有近600多年的歷史。
2、曲靖地區的洞經音樂
曲靖地區①,是云南洞經音樂的主要分布地域,在清代中晚期及民國時期,曲靖地區的洞經音樂曾一度非常昌盛,遍布各縣城關和主要鄉鎮,這與曲靖地區有著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洞經音樂在群眾中有著深厚的基礎是分不開的??滴跫壮竭M士趙士麟在《明經詩文序》中(見云南歷史叢書《滇系》卷三十九)曾說:“興古(曲靖),葉榆(大理)、威楚(楚雄)等地,頗多勝國之所遷,戎行之所遺,金陵吳越之風流余韻所漸濡。數百年來,詩歌禮樂之潤澤,日異月新,聲名文物,彬彬作大雅之觀矣”。也就是說,自明初朱元璋的軍隊平滇以來,江浙一帶的風流余韻傳入云南后逐漸風行,經數百年發展,詩歌禮樂文化日新月異,聲名文物的發展可作大雅之觀矣。這些均為爾后洞經音樂在曲靖地區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文化基礎。
下面就曲靖地區各縣的洞經會組織在舊社會的分布情況作一個簡單介紹,讓我們對過去數百年間曲靖地區洞經音樂的悠久歷史及普及面有一個初淺了解。
曲靖洞經音樂(今麒麟區),其歷史源流據口碑材料說:“曲靖的洞經曲譜,是清乾隆年間,來自江南的一位知府,在當時曲靖的一些舉貢生員中傳授的。”雖然知府未必懂得洞經音樂,但在曲靖首倡洞經音樂并給予積極支持,在清代云南各地的地方官員中,并非孤例。傳到一百多年前的晚清時期,縣城內主要為“寶善堂”,當時由于文昌宮內的洞經人員與日俱增,一批洞經藝人不得不由“寶善堂”分出,先后又成立了兩個洞經會,一個叫“新寶善堂”,會壇設在東門文廟斗閣內,一個叫“輔元堂”,會壇設在南門“純陽閣”內。此后,三大洞經會大量招收知識分子入會,此后不斷都有新人充實。到民國三年,昆明大商號“同慶豐”的老板、號稱中國錢王的王小齋,為了給老人辦喪事,專門雇轎夫把曲靖洞經堂十六名成員抬到昆明演奏,在昆七天,花銀數千,轟動一時。繼后,貴州盤縣的知名人士也專門來曲靖聘請洞經堂到盤縣城鄉談演了四十多天。沾益、馬龍、陸良等附近各縣更是頻繁邀請,談演不斷。此時,曲靖洞經活動曾一度興旺發達,名聲大震,在這些洞經會中,尤以縣城、越州、珠街為盛。越州鎮有“宏仁壇”、“崇善壇”、“新宏仁壇”;環城有“善化壇”;珠街鄉有“廣化壇”,清光緒年間改為“問心學”;三寶鄉有“中和壇”、“輔善壇”、“修善壇”、“本道壇”;瀟湘有“仁壽壇”;其它的鄉鎮如亮子、張官營、遼滸、尹家屯等,都有過洞經會組織。民國期間曲靖的洞經活動,在民間中有了很大普及,解放以后曾一度銷聲匿跡,改革開放以來,重新恢復起來的洞經音樂,在曲靖城區、珠街鄉、三寶鎮、越州鎮等洞經音樂社團組織,已不再是有經文相伴的文人薈萃的祭典廟會活動,而完全演變為單純的民間音樂演奏形式了,同時它也為民間的“喪葬”、“祭祖”和“家慶”等活動奏樂,以示隆重。
會澤洞經音樂,至今已有兩百多年歷史,主要流傳于縣城金鐘、娜姑鎮的白霧街、者海鎮的老街等地,會澤最早的洞經會組織稱為“桂香學”。據說過去要加入“桂香學”談演洞經,在清朝至少要考取秀才后才有入會資格,故加入洞經會的人,都是當地的文人雅士。洞經會每年的二月初三文昌帝君的誕辰日,要到文昌宮祭祀文昌;春秋二季要到文廟祭祀孔子;五月十三日要到武廟祭祀關公(關羽),屆時談演相應的《文昌大洞仙經》、《關帝覺世真經》等經卷,另外是每年若逢旱或澇、或瘟疫,在則是到縣城的土地廟設壇做會誦經,目的是消災免難、祈福保境。曲牌有《將軍令》、《白鶴令》、《山坡羊》、《萬年歡》、《小鷓鴣》、《小桃紅》、《小開門》等,經曲有《開經贊》、《大成贊》、《清河頌》、《玄蘊咒》、《懺腔》等。
陸良洞經音樂,淵源可追溯到清代咸豐年間,在民國年間,陸良縣城的洞經會組織城內有張晉三為首的“桂香學”,城外有李香庭為首的“同善壇”,鄉下的三岔河、馬街等地,也有洞經會組織。從1990年代開始,年近古稀的朱光先生對洞經音樂的收集整理工作做出了積極貢獻,收集到的洞經音樂曲調有《開經贊》、《和贊》、《掛經贊》、《仰啟》、《玄壇咒》、《普光音》、《一江風》、《慶云音》、《仙花調》等。
羅平縣洞經音樂,據調查到的口碑材料說:“據說洞經音樂是明代傳入羅平,清乾隆年間逐漸興盛,有一位外籍的道教道長到富樂鎮玉皇閣擔任主持,便與富樂有名望的人士商議,從昧縣(今曲靖)請了一位姓蔣的先生來傳的洞經音樂。”富樂最早的洞經會組織稱為“萬仙壇”,其成員必須是有功名者或者出身于書香門第人家。首任壇長王十(兄弟排行第十,貢生。)、二屆壇長潘覺益、三屆壇長唐貢爺(貢生)、四屆壇長張金華(出身書香世家)、五屆壇長方正坤(教書先生)。之后分化為四個壇,“群仙壇”(首任壇長劉啟文,后傳其長子劉約三);“宏化壇”(首任壇長張治高,后傳黃敬之);“普化壇”(首任壇長張金華,后傳其子張保王光,副壇長顏渭川,教經長兼監經唐興婁);“聚化壇”首任壇長人稱王大先生(名字不詳)。過去,羅平縣城以及板橋等許多鄉鎮都曾經有過洞經音樂的活動,后來由于諸多社會原因,都先后消失了,令人感到非常遺憾;80年代又得以復蘇,現有三個壇日漸興盛。“普代壇”,壇長徐春周助持尹勇文;“宏化壇”,壇長李金學;“聚代壇,”壇長趙永吉,副壇長明國強。洞經音樂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主要靠的是口傳心授,它的生命力是極其脆弱的,歷史的教訓我們應該汲取。師宗縣洞經音樂有著悠久的歷史,口碑傳說最早的洞經會稱為“桂箓學”,是民間文人雅士聚會的群眾組織,主要以禮樂雅奏談演《文昌大洞仙經》經文,宣講《圣諭》,以勸化世人,純正民風,崇敬先賢為宗旨;以贊誦孔圣的圣功圣德,關圣的忠孝節義為主要內容,對于啟佑文明、施行禮儀、淳樸風尚、恭謙禮讓等社會行為,曾一度起到了積極的教化作用?,F在所知的洞經會成立于民國20年(1921年),稱為“同善社”,是由民國政府的建設科長陳紹伯和社長王芳臨倡導組建起來的,成員有陳鼎銘、劉啟漢、尹聯芳等20余人,后來發展到了30多人。到解放前夕,由于新老交替后繼乏人,逐步停止活動。80年代以后經搶救性收集整理,收到的曲調有《開經贊》、《小桃紅》、《十供養》(鮮花)等12首。2013年4月正式成立“師宗洞經音樂團、團長陳興和。
宣威洞經音樂主要分布在倘塘鎮、板橋鎮、普立鄉等幾個鄉鎮,曲目大同而小異。宣威洞經音樂由于年代久遠,其歷史無考,據說是清代傳入,據倘塘洞經音樂傳人說:“倘塘洞經班,是由清朝時期來倘塘大佛寺(原址即現倘塘鎮一中)一位名叫趙選卿的廟祝傳來的,曾興盛一時。由于歷史的原因,幾經周折,幾乎失傳。近30年來,由原來的幾位傳人熱心組織重建,得以保留至今。”主要傳人是周廣泮、楊廷燦。非??少F的是尚保留有傳統的工尺譜一套,計有曲調48首,現在還能完整演奏的有13首。分別是《混元》、《大乘》、《大乘和》、《清靜》、《真陽》、《倉胡》、《普光音》、《大鷓鴣》、《禮贊》、《原始》、《真空》、《懺板》、《滾板》等。過去洞經班談演時,壇場人員齊全,設有主壇生、司禮生、司儀生、司樂生、誦經生、香燭齋供生等。壇場戒律規范,必須身心清凈,衣冠整潔,不得喧嘩,不準飲酒、不食葷腥等。
沾益洞經音樂,據收集到的民間資料證明,盤江李家屯村的洞經會組織可追溯到清同治年間,有140多年歷史。100多年前的光緒晚期,沾益、珠街、松林、小坡、玉光、落腳塘村等各地民間,都有洞經會組織,洞經音樂談演活動十分興盛。其中最有特點的是時至今日,李家屯村的洞經會還保留有一套完整的“堂祭”活動形式,這是一種儒家悼念亡人的祭奠儀式。主要是誦唱孔子《詩經》中的《蓼莪三章》,以追薦過世的老人,懷念他(她)們含辛茹苦撫養兒女的鞠勞之苦。悼念儀式順序為:1、開場,2、三通鼓,3、第一樂章《思親之日》,4、第二樂章《蓼莪首章》,5、第三樂章《蓼莪次章》,6、第四樂章《采茶之章》,7、第五樂章《蓼莪之助章》;8、讀頌文(結束)。該洞經會現保留完整的曲目有:《將軍令》、《南進宮》、《大開門》、《道士令》、《五字調》、《香供養》、《山坡羊》、《小鷓鴣》、《雁落沙灘》、《始自倉胡》、《大洞》等。
3、曲靖地區洞經音樂的社會組織
在舊社會,洞經會對入會成員要求甚嚴,要有功名者或地方紳士方可申請入會。凡申請入會者須有介紹人兩名,填寫入會申請表三份,由掌壇師審批后,還要在做會時跪于壇前宣讀誓詞,然后將入會申請表一份交與掌壇師保存,一份自己保留,另一份焚入盆中。經此儀式后方可成為正式會員。清代末期以后,隨著科舉制度的消亡,凡有文化基礎的農、工、商人士也可入會,但必須是“三代清白”的品學兼優者(為民者要不偷不盜、不驕不倚,不欺不詐;為官者則需懷芳履潔、黃卷清燈,為民除害)方可入會。并規定:“未詳洞經,內志不誠者;任事不誠,怠情茍安者;恃富挾資,恣意放蕩者;不守規則,矜才節智者;均不能入會。”
凡入會的洞經會成員,還須嚴格遵守會堂的戒律壇規,經壇兩側懸掛規誡牌上書:“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非禮勿言,非禮勿視,非禮勿動,非禮勿聽”和“衣冠整潔,不失雅度,舉止有節,進退有序,守時應諾,遵從掌壇師”等若干戒律壇規。
洞經會無經濟收入,做會費用主要靠大家共同捐出,因過去的洞經會員,大都是出身于書香門第人家的地方紳士、舉貢生員、墨客文人等,一般家境較好,所以只有有錢人才有可能“玩洞經”。另一部份做會的經費支出靠文昌宮租出的田地和店鋪,收得谷物和租金,以供做會時用。
洞經會組織十分嚴密,分工非常細致。一般分由辦會和談經兩班人。辦會由“會首”負責,“會首”手下設有執事、保管、會計、采辦等具體人員,主要負責籌辦做會期間所需的吃和用,并管理經壇的燈燭香、齋茶供品及壇經布置。談經班中奏樂的主持人稱為 “掌壇師”,“掌壇師不僅要通經熟樂,洞悉典章文誥,祭禮壇規,還要具備一定的組織能力,因此“掌壇師”都由威望較高的人擔任。“掌壇師”手下又設有”“掌禮生”、“跪經生”、“執事”、“糾儀生”等。“掌禮生”掌握祭祀儀程,指控眾生,依節發令,負責贊禮。“跪拜生”在神前代替眾人跪拜行禮。“糾儀”在做會時查看有無違反壇規的人,對衣冠、言行、禮節、起止等嚴格按壇規奉行。
4、曲靖洞經音樂的談演
⑴ 談演時間
洞經音樂的祭祀禮儀活動,稱謂“談經”、“談演”,或者是“做會”,每年農歷正月初九“上九會”(玉皇圣誕)、二月初三“文昌會”(文昌圣誕)、三月初三(真武誕辰)、二月十九“觀音會”、六月二十四“關圣會”,八月二十七“孔子會”(孔子圣誕)、冬月十九“太陽會”等,會員們都要齋戒沐浴,云集各地會壇,祭祀文昌帝君、或者關圣帝君、孔圣人等儒教圣賢,也祭拜民間民俗信仰中的玉皇大帝、道教的真武祖師、佛教的觀音菩薩等。洞經會作為一種以文人為主體的民間雅集型音樂社團組織,士人舉子們又特別重視以祭祀文昌帝君和關圣帝君為主,為的是乞求科場中舉,有功有祿,名揚天下。
⑵ 談演的經卷
曲靖洞經音樂談演的經文除了《太上玉清無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外,還有《關圣帝君覺世真經》、《觀音經》、《玉皇經》、《五斗星經》、《雷神經》、《報恩經》等。這些經卷以勸善主要內容,告誡人們要“行善戒惡,廣積陰德”。以宣揚“干戈不作,天下太平”等為其宗旨。在洞經音樂的伴隨聲中,為人們“祈吉求福”,追求“國泰民安”、“天下承平”、祈禱“功名利祿”、“消災延壽”等。
⑶ 談演的地點
在曲靖城內,根據不同的祭拜對象,洞經會談演的地點也不盡相同,主要在文廟、文昌宮、武廟等廟宇中進行。文昌宮始建于明萬歷年間,清代重修。殿堂雄渾,輝煌壯麗。進門有天井、花臺、石欄、水池、松柏。中殿后墻上分上、中、下三排掛滿排位。排位有黃紙書寫與木制兩種,上書:“文昌”、“關圣”、“雷神”、“靈宮”、“財神”等名號。排位下方為一條形如朱漆長供桌,上置神像、香爐、瓷瓶及供品。神像有“文昌帝君”、“關圣帝君”等。供品為“香、花、燈、水、果、茶、食、寶、珠、衣”等十供養,象征性的置少許于碟內,放在內裝谷物的紙制或竹制的斗筒上端。左右兩側支有圍屏,圍屏八折,畫有呂洞賓、鐵拐李、漢鐘離、何仙姑等八位大仙的不同姿態,栩栩躍入畫面。兩側還掛有楹聯,聯云:“談大洞洋洋乎飄飄蕩蕩,演圣教欣欣然堂堂皇皇”,文中的“談大洞”即指談演文昌大洞仙經,“演圣教”指的就是儒教,因為是孔圣人的教,所以稱為“圣教”。“勤學善問,必獲經倫在懷抱,因才而篤,自然金榜有題名”,過去封建文人之所以談演《文昌大洞仙經》,《關帝覺世真經》,功利目的十分清楚,就是追求功名利祿,祈求金榜題名。
⑷ 表演人員
洞經音樂進行談演活動時,樂隊是主要的表演人員,樂隊有首座、副座、三座、后座之分。談演時,從神案的兩側依次成外八字擺開,神案的左側(稱上排)分別為:首座(大小鼓)副座(鈴鐃)、三座(笛子)、四座(嗩吶);圣案的右側(稱下排)分別為:副座(木魚)、三座(云樂)、后座(大鑼大鈸)。民間稱之為八把交椅。其余人員分別站、坐于“排座”的后面。樂隊成員少則十余人,多時二、三十人不限。首座是整個樂隊的指揮,曲調的開頭與結尾,演奏中的速度節奏與變化,均由首座控制。
二、曲靖洞經音樂的主要內容
1、曲靖地區洞經音樂的樂隊組織
洞經音樂本體包括樂器、樂隊組合、樂曲和表演形式等主要內容。
⑴使用樂器及樂隊組織
樂器的種類分為三大類: 管樂、弦樂、打擊樂。管樂有:笛子、嗩吶、笙、簫等。弦樂又分為拉弦、撥弦、擊弦三種。拉弦的弦樂有二胡、絲弦、中胡、大胡等。定音均為純五度,能拉奏五個調。因用工尺(音che)譜,分別定弦為:合尺(52弦)四工(63弦)上六(1 5弦)尺五(2 6弦)工乙(3 7弦)撥弦的弦樂有:三弦、琵琶、古箏等。三弦定弦為合尺六(52 6弦)。琵琶定弦為合上尺六(51 2 5弦)。揚琴屬擊弦樂器。打擊樂在洞經音樂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僅打擊樂一項,就有一二十種之多,優美動聽的管弦樂配之品種齊全的各種打擊樂器,才使得洞經音樂古樸典雅,神妙奇特。打擊樂又分為金屬、木制和皮膜三種。金屬打擊樂有:大鑼、大鈸、銅馨、云鑼、馬鑼、小铓、鈴子(小鑼)、鉸子(小镲)等。皮膜打擊樂有:大鼓、堂鼓、脆鼓(板鼓)等。木制打擊樂有木魚和提板。在樂器的音響上又分為粗樂和細樂兩大類:在管樂上加入嗩吶,打擊樂加入大鼓、大鑼、樂隊全體演奏時,音響宏大,氣勢磅礴,稱之為粗樂(或大樂);反之,只用弦樂、笛子、打擊樂之配以木魚、云鑼時,旋律清淡,優雅婉轉的稱之為細樂。
據曲靖城關鎮洞經老藝人竇遜三講,洞經音樂在樂器的選擇上非常講究。笛子要選用名牌張多記的長桿蘇笛。嗩吶要選用昆明老宋記名牌的。大鑼、大鈸等銅制打擊樂,要選用蘇州制青銅的。尤其對云樂鑼的選擇更要認真仔細,選出的多個云鑼要發音清脆,音高不同,配入樂隊,才能使音優美動聽,使聽者心曠神怡。
⑵ 音樂曲調及其類別
洞經音樂的曲調分曲牌,經曲兩大類:
①曲 牌:只演奏曲調,沒有唱詞的叫曲牌(即純器樂曲);第一類為細樂類曲牌,常用的曲牌有:《山坡羊》、《小鷓鴣》、《南進宮》、《雁落沙灘》、《柳搖金》、《松風韻》等。第二類是大樂類曲牌,如:《將軍令》、《道士令》、《大開門》等;第三類是鑼鼓樂類的曲牌,也俗稱為“鑼鼓經”,也就是純打擊樂器配合在一起的合奏,念讀時如“光光川”、“撲光撲光川”等等,這些讀念的聲音就稱為“鑼鼓經”。在鑼鼓經類的曲牌中,還有“大打”與“小打”之別,“大打”是指用大件樂器如大堂鼓、大鈸、大鐃、大镲的合奏形式,“小打”是指用小件樂器如小堂鼓、小镲、小鑼、小鐺鑼的合奏形式。這些鑼鼓經牌子,用在曲調開始的,藝人們一般就叫“打頭”,用在曲調結束時,叫做“收頭”。 曲牌有《黃鼠狼》、《滴滴金》、《金銀課》、《佛座子》、《扎頭》、《翻山繞》等,各地不同。
②經 曲:就是誦唱經文的曲調(即聲樂曲)。根據經文唱詞的格式,詞文分為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長短句等四種。四字句的如:“洞淵大道/原始法王/文昌授軸/金象流光/法箓降伏/天騶侍傍/除邪輔正/驅瘟掃殃”。五字句如:“清靜自然香/云煙結瑞房/靈風飄翠彩/采得獻金鐺”。七字句的如:“真陽孕育自丹玄/五氣融合大道全/到得百司惟我命/同歸七黨入天仙”。長短句如:“普光弘濟尊/太玄真一心/吉祥音/ 檀熾鈞/消災延壽保安寧”。常用經曲有《始自蒼胡》、《大洞》、《咒章》、《香供養》、《花供養》等,各地不同。在經曲的伴奏形式上,根據不同的唱詞以及唱詞使用的場合,有的是用細樂類樂器伴奏的經曲,主要是唱誦經卷中的詩文;有的是大樂類樂器伴奏的經曲,主要用在開壇、收壇之時,唱詞多為迎請圣賢時的贊頌詞;還有的是打擊樂類樂器伴的經曲,一般稱為“念經調”,只用木魚、鐺鑼及铓鑼伴奏,唱詞就是經卷中的白話部分的經文。
洞經音樂中的各種各樣的曲調,從名稱上看,有的來自宮廷,有的來自民間。來自宮廷的如:《南進宮》、《將軍令》、《大開門》等。來自民間的如:《山坡羊》、《小鷓鴣》、《千里送寒衣》等。也有與佛教、道教有關的少數曲調,如:《佛座子》、《道士令》《十供養》等。
曲靖洞經音樂的曲調與流傳在云南多地的洞經音樂存在首同源異流的關系,許多曲牌名大多與大理、昆明的相同,如《山坡羊》、《浪淘沙》、《水龍吟》、《到春來》、《到夏來》、《到秋來》、《到冬來》、《大開門》、《小開門》、《萬年歡》、《南進宮》、《清河老人》、《元始》、《花供養》等,有的不僅曲調名稱相同,而且主旋律也基本相同。雖歷經幾百年的歲月,還仍然保留這樣的吻合,如果不是同源異流之關系,絕不會有那么多的相似之處。
⑶ 音樂特色
曲調均屬于中國傳統的七聲音階系統的五聲調式。其中曲牌以宮調式和徽調式的較多,商調式和羽調式次之,角調式較少。結構多為單一樂段體,也有二段體、三段體、四段體等。節拍大都采用“4/4”“2/4”和散拍子,節奏一般都較為平穩,速度中速,明顯的體現出超脫現實,虔心為善的思想和修身養性,幽閑雅致的生活情趣;加之演奏時香煙繚繞,燭影搖曳的環境氣氛,配以神秘莫測,虛無玄妙的經文演唱,大有使人飄逸四環,超凡入仙,步入清虛之境的悠然自得之感。
三、曲靖洞經音樂的社會歷史文化價值
洞經音樂向所崇拜的圣賢進行拜祭,祭祀大成至圣先師孔子、文昌帝君、關圣帝君,使之成為了人們生活構建良好社會秩序的精神支柱和道德標準,所以演奏洞經能夠起到建立良好社會秩序的效果,它的社會價值就顯露出來了,要弄清這一問題就要弄清洞經音樂的內涵和來歷。
洞經文化是中國的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此種文化是以崇拜文昌帝君為核心,其內涵豐富,涵蓋廣泛,它即包含著音樂學、民俗學、歷史學、宗教學,又包含著哲學、文學、藝術等眾多學科的研究領域,洞經音樂文化的發生,發展及其演變早已超過單純的音樂層面,它是一種多學科的綜合體,這為洞經音樂文化的存在與發展提供了豐富營養。
洞經的經文本身就是一種信仰,大洞仙經是一部教育人們棄惡揚善,宣揚善惡報應的善書,也是祈求國泰民安、反對暴虐、追求天下承平理念的經典,這些就與我們現代社會提出構建和諧社會對上了號。我們如今搞經濟建設,需要的就是誠信,就是棄惡揚善,就是國泰民安、豐衣足食、反對暴力。所以,高奏洞經音樂對我們今天構建和諧社會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這也就是洞經音樂如今的社會價值取向。作為它的文化價值,目前,作為我省的文化正處于大發展、大開放、大繁榮時期,為建設民族文化大省,旅游文化強省,許多地方都恢復成立了洞經音樂團,使之成為吸引中外游客的一大文化景觀,一張文化名片,許多地方都抓住這一難得的機遇,這使洞經音樂又一次迎來了明媚的春天。
如今,曲靖市各縣(市)、區都成立洞經團隊,這些團隊有的還標新立異就地取名為“爨鄉古樂”、“螳螂古樂”、“銅籟古樂”、“八塔古樂”等,大都想借這些奇特的名字來博得群眾的關注,凸顯其地域特色。在許多鄉鎮,也紛紛建立了洞經團隊,如:麒麟區的珠街鄉、三寶鎮、越州鎮;羅平的富樂鎮;會澤的者海鎮;宣威一個縣就20多個洞經壇,僅城內就有五個洞經壇,沾益洞經音樂團為了適應現代年青人的時尚,干脆加入銅管樂為農村的紅白喜事及老人的祝壽演奏,而且收入頗豐,年收入二十多萬,這就充分說明了洞經音樂的多重價值和廣泛認同。
從洞經音樂的歷史價值來說,這是前人遺留下來的一筆巨大而寶貴的文化財富,經過歷朝歷代的洗禮和培育,它已成為風格獨特,影響廣泛、歷史悠久、古樸典雅、富有魅力的一個文化品牌;它的每一支曲子,每一種樂器,每一個洞經堂的布置,都飽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都是社會生活與精神生活的反映和體現,都打上了各階段的歷史烙印。洞經音樂是歷史的產物和社會的需要,無處不顯示出它珍貴獨特的價值,當人們靜下心來聽洞經音樂,無不被她那古樸典雅、飄渺悠揚的韻律陶醉與震撼。
曲靖“洞經音樂”在其后來開展的活動中,充分體現了它具有公益性、服務性、娛樂性、與群眾性的特點。也為穩定社會、凈化人們的心靈、娛樂大眾、傳播文明,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曲靖洞經音樂自1983年復蘇至今,已有三十周年,它得益于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視和支持,得益于老一輩洞經音樂傳承人無私的奉獻,使傳承了幾百年的這一傳統文化在曲靖城鄉生根、開花、結果。
自1983年恢復演奏以來,社會各界人士直接或間接的作了不少工作,有的走村串寨,深入考察,寫出有影響的文章,論證他的歷史淵源和產生發展的歷史背景,充分肯定他的多重價值,分別發表在省、市報刊及有關論文集和省、市、縣政協文史資料上。有的通過多種渠道,從陳年箱底,從故紙堆里,使埋沒于民間的工尺古譜重見天日,有的多層次多方面的進行廣泛研究,與當地文化產業接軌,從而使洞經音樂的多重價值得到體現。綜上所述,洞經音樂文化在曲靖人民群眾的現代生活中有很深的群眾基礎;他所展示的多重價值越來越得到普遍的認同與崇拜,他的群眾基礎不亞于流傳在曲靖的“滇劇”和“花燈”。
曲靖洞經音樂堅持常年活動,深入校園、廠礦、社區、寺廟、農村,演出了難以數計的場次(其中以農村紅白喜事、起房建屋、老人做壽、單位起房奠基、開業慶典居多),也曾為外國朋友,省內外嘉賓以及新聞媒體演出,還經常舉辦多種社會層次的匯報演出,難怪原江蘇省委書記、人大常委主任陳煥友退居二線到曲靖調研老齡工作聽了演奏后說:“我從來沒有聽過這么好聽的音樂。”多年來曲靖洞經音樂在發展地方經濟推動曲靖旅游事業,發揚民族精神中發揮了應有的作用。國內外多家報刊、網絡、雜志、論文集、電臺、電視臺、做了詳盡報道,是值得大力支持的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
四、瀕危狀況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洞經音樂大力發展之際,憑當時大批傳承人健在,社會上的中、青年群體憑著對古樂的好奇和喜愛,熱衷于接受古樂,傳承古樂,堅持了三十年從不間斷。斗轉星移,堅持了30年不間斷的大批傳承人如今相繼過世,當年風華正茂的中青年人,現在都年滿花甲,年近古稀。如曲靖洞經音樂團,現有38人,80歲以上有4人,71至80歲的有12人,60歲至70歲的有16人,51歲至60歲的有5人,41歲至50歲的有1人,40歲以下的0人,平均年齡67歲,年齡結構老化,青黃不接,后繼乏人的狀況越來越明顯。若不培養中、青少年補充、保護如果措施不力,這項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將面臨再度失傳,即將產生“人死藝亡”的悲劇。特別是經過三十年改革開放的經濟大潮,如今的中青年與三十年前的我們這一代不可相比,無論是從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金錢觀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隨著全球趨勢加強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了越來越大的沖擊,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也從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我們世代相傳的傳統生活方式,改變了我們對傳統文化的需求。我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瀕危的狀況可謂觸目驚心,例如我市潦滸村的“木偶戲”、越州鎮的“踢打戲”的失傳就是典型的例子?,F在曲靖洞經音樂的生存和傳承面臨著巨大的考驗,大量珍貴的實物和資料遭遇毀棄、流失,最終造成的將是無法挽回的國家和民族文化的重大損失。
隨著社會的變革,經濟的發展,很多傳統音樂被流行音樂所代替,傳統音樂就顯得十分脆弱,如果不加強保護曲靖洞經音樂不要幾年就有“斷檔”的可能。曲靖洞經音樂的現狀十分堪憂,老年人鐘情,中年人愿聽,青年人不理的局面,人們有這種悲觀推測的理由,是因為著名的《廣陵散》就是人終曲散成為絕響的。我們過去的音樂就有人終曲散的傳統,“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香,”讓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韶樂》到哪里去了?讓荊軻赴死的樂器“筑”又去哪里了!這樣的憾事該不會發生在曲靖洞經音樂上吧!
五、調查結論
滄海桑田,歷史變遷。洞經音樂之所以能在民間賴以生存而不至于絕跡,主要與其自身在各個時期都有一批老藝人的支撐是分不開的,由于如今健在的洞經老藝人年事已高,體弱多病,對音樂的發展力不從心。為此,必須盡快培養青、少年接班,而今傳承人的工作十分重要,政府必須建立一套支持和鼓勵民間文化傳承的機制,核定傳承人的傳承補助,按級別分級財政負擔,出臺鼓勵民間傳承和保護的可操作的政策措施,鼓勵和支持社會資金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建立適合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需要的人才培養機制,整合多方面的人才力量,培訓專業人才和傳承接班人。充分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瀕危的嚴重性,增強搶救,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緊迫感和責任感,調動社會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積極性。
曲靖市文化部門在“文化單位體制改革”中,將過去的“滇劇團”、“花燈團”改成“曲靖演藝中心”,后來又改成“曲靖市滇劇花燈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展演中心”,說明地方政府在花大力氣來保護我們的地方劇種,可是“洞經音樂”在曲靖恢復展現三十年來,純由民間組織跳“獨角戲”,要保護好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就顯得力不從心,蒼白無力。
為了繼承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我們要做的工作還很多很多,應該團結動員各方面力量,努力在保存、發掘、整理和研究方面多下功夫,才能使洞經音樂文化整體價值和全面價值得到更充分的展現,當地政府和有關人士也要轉變觀念,大膽探索,無論在經費上、人才培養上及對外宣傳上都采取一系列的配套措施。在新的歷史時期充分發揮曲靖洞經音樂的多重價值,把握好導向,不斷完善才能有生命力和影響力。讓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振興曲靖文化產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使其發揚光大、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