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de id="fq8i2"><li id="fq8i2"></li></code>
    <code id="fq8i2"><li id="fq8i2"><samp id="fq8i2"></samp></li></code>

    <font id="fq8i2"><noscript id="fq8i2"></noscript></font><font id="fq8i2"><noscript id="fq8i2"></noscript></font>

      1. <font id="fq8i2"><span id="fq8i2"></span></font>
        <font id="fq8i2"></font>
        當前位置:首頁 > 文藝天地 > 散文

        談《爨寶子碑》及其書法風格

        發布日期:2022/8/16 14:32:04     瀏覽次數:3775

        戴 鑄 明

           中國五千年的璀璨文明及無與倫比的豐富文字記載,在世界文明史中堪稱獨樹一幟。書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中國的國粹,是中國特有的藝術。中國書法以漢字為依托,以思想文化為內韻,以點劃線條為外在藝術表現形式,以傳承和創新為生生不息之動力。

           中國文字的形體表現雖然風格各異,但數千年來并沒有本質上的改變。從字體的形狀來看,可以說就是方塊字:長方、扁方、正方和近似于方,我國的書法史料浩如煙海,書體多種多樣,有大篆(秦代以前六國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石鼓文等)、小篆、隸書、草書、行書、楷書等,這些書體從創始至今,定型的、得到書法界和書家認可的共有篆、隸、行、草、楷五種字體,字體間先后有影響,有傳承、有發展和變化。

        現在的爨碑亭

           楷書是由隸書演變而來,縱觀中國書法產生、進化、發展的歷史,可以發現楷書萌發于漢末,演變、發展于魏、晉、六朝,成熟于唐代并于唐代臻于完善,達到了十分輝煌的境界。在兩晉時期,出現了兩件曠世珍寶:一件是名揚海內的王羲之的《蘭亭序》,另一件是當時沉寂,后來發現于南中曲靖的《爨寶子碑》?!短m亭序》因唐太宗李世民的酷愛而作為殉葬品,原件已不在人世;而《爨寶子碑》雖歷經坎坷,但一經高人發現后便受到保護,如今屹立于云南曲靖一中校園里的爨文化博物館內,這實在是中國書法界的幸事,中國文化史上的幸事。

        亭內的爨碑

           自諸葛亮南征(公元225年8月)會師曲靖后,到唐天寶年間的500余年內,曲靖(當時稱“建寧”)是“南中”(今云南全省,貴州西部,四川南部)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爨氏是南中勢力最強大的家族,在歷史上統治了南中400多年。當年爨寶子任建寧太守時,正是爨氏統治南中的時期。爨寶子,建寧同樂人(今陸良),生于晉孝武帝太元五年(公元380年),卒于東晉大享二年(公元403年)僅活了23年,他19歲時便“弱冠稱仁”,就任建寧太守,同時世襲“振威將軍“之職。爨寶子在位的四年中,實施了一系列順應歷史潮流,有利于生產發展,穩定民生的政策,至使社會較為安定,人民安居樂業,多民族平等相待,團結和睦。他的早逝,使其僚屬、家族乃至百姓十分沉痛,因此為他撰文、刻石、立碑——這便是爨寶子碑。但爨寶子碑是在他去世二年后,即東晉義熙元年(公元405年)所立,距今已有1617年的歷史。

         

        爨寶子碑

           爨寶子碑全稱“晉故振威將軍建寧太宗爨府君之墓”,碑的材料為沙石,碑首為半橢圓形,碑體呈長方形,高1.83米,寬0.68米,厚0.21米,碑額題銜5行,每行3字,碑文13行,每行7——30字,碑下端列職官題名13行,每行4字,全碑共400字,碑的左下方刻有清咸豐二年(1852年)七月,由曲靖知府鄧爾恒所提的跋,記錄了碑的出土及移置經過。碑文如下:

           君諱寶子,字寶子,建寧同樂人也。君少稟瑰偉之質,長挺高邈之操,通曠清恪,發自天然,冰潔簡靜,道兼行葦。淳粹之德,戎晉歸仁,九皋唱于名響,束帛集于閨庭。抽簪俟駕,朝野詠歌。州主簿、治中、別駕、舉秀才、本郡太守,寧撫氓庶,物物得所。春秋廿三,寢疾喪官,莫不嗟痛,人百其躬,情慟發中,相與銘誄,休揚令終,永顯勿翦。其辭曰:

           山岳吐精,海誕降光,穆穆君侯,震響鏘鏘。弱冠稱仁,詠歌朝鄉。在陰嘉和,處淵流芳。宮宇數仞,循得其墻。馨隨風烈,耀與云揚。鴻漸羽儀,龍騰鳳翔。矯翮凌霄,將賓乎王。鳴鸞紫闥,濯纓滄浪。庶民子來,摯維同響。周遵絆馬,曷能赦放。位才之緒,遂居本邦。志鄴方熙,道隆黃裳。當保南岳,不騫不崩。享年不永,一匱始倡。如何不吊,殲我貞良?;乇プ?,景命不長。自非金石,榮枯有常。幽潛玄穹,攜手顏張。至人無想,江湖相忘。于穆不已,肅雍顯相。永維平素,感慟愾慷。林宗沒矣,令名遐彰。爰銘斯誄,庶存甘棠。嗚呼哀哉!
         

        大亨四年,歲在乙巳,四月上旬立
        主簿 楊磐 錄事 孟慎 西曹 陳勃 都督 文禮
        都督 董徹 省事 陳奴 省事 楊賢 書佐 李仂 
        書佐 劉兒 干吏 任升 干吏 毛禮 小吏 楊利 
        威儀 王□

           爨寶子碑又稱“小爨”,原因是它的體積小于曲靖陸良薜官堡斗閣寺大殿內的“爨龍顏碑”,字數也少于爨龍顏碑。故爨龍顏碑稱為大爨,爨寶子碑稱為小爨,二碑在書法史上并稱“二爨”。從碑文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因爨寶子早逝,碑文中所記事實、政績不多,文章多諛墓之辭,但仍為我們提供了當時的部分社會政治情況和文體風格,為我們研究爨文化以至南中的歷史提供了寶貴的歷史資料。

           爨寶子碑出土于1778年,然而長期并不為人所知,更沒有引起世人的關注和重視,直到1852年(咸豐2年)才真正被人發現,此碑的發現、保管、轉移直至送入曲靖一中爨碑亭中存放,更有著偶然性和坎坷曲折的歷史。這一段經歷不少學者已談了很多,很多資料上已有詳細的記載,具體情況可參閱由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出版的《新編曲靖風物志》中的相關內容。在此,我們首先應感謝發現爨碑價值的曲靖知府鄧爾恒先生,若非鄧公超乎凡人的眼力和對歷史文化的高度敏感性和責任心,此碑的命運將是埋沒和損壞;其二,要感謝民國時期一介寒士張士元,當爨碑危在旦夕之際,是張先生果斷將碑搬回家中,保存下來。若無倆位先賢的發現和保護,世間將少了一件文化瑰寶,珍貴的爨文化也將缺失不少重要的內容。

           1937年,當時的中國政府在曲靖一中內建造“爨碑亭”,將爨寶子碑和《大理國三十七部會盟碑》陳列于碑亭內,爨寶子碑才算是有了一個完好的歸宿。清末經濟特科狀元,云南省石屏人士袁嘉谷先生鄭重為之撰寫楹聯:

        奉東晉大亨瑰寶增輝三百字,

        稱南滇小爨石碑永壽二千年。

        四十年前的爨碑亭

        四十年前的爨園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國家十分重視對文物的保護和研究,1961年3月,國務院正式批準歷盡滄桑的爨寶子碑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拔??钪匦滦藿?ldquo;爨碑亭”,加寬加固了碑座,并劃定了2畝地作為保護范圍,該保護范圍定名為“爨園”;改革開放后,隨著國家經濟的快速、穩健發展,文化行業也得到了應有的繁榮,曲靖地方政府極為珍視此碑的價值,在曲靖一中多次充實提高了“爨園”的內容;2013年,曲靖市政府決定對“爨園”作進一步提升,建立“爨文化博物館”;2014年,“爨文化博物館”建成,由曲靖一中進行管理使用;2015年,“爨文化博物館”實現對社會免費開放。“爨文化博物館”集展覽陳列、學術研究、對外交流及社科普及為一體的專業性博物館。新建的“爨文化博物館”莊重典雅,文華涌動,鳥語花香,桃李芬芳。爨園、爨碑亭、爨碑三位一體,珠聯璧合,更顯出爨寶子碑書法藝術及爨文化的珍貴及獨具特色,在爨文化及中國傳統文化中增添了一份迷人的異彩和魅力。

           筆者自幼深愛書法藝術,并有幸在曲靖一中渡過了高中的學習生涯。在曲靖一中讀書期間,常在課余倘佯于爨碑亭外,透過門縫和窗戶欣賞、觀摩和體會爨寶子碑的書法神韻,感受由碑亭散發出來的厚重的歷史文化韻味。小爨的筆法很獨特,有專家認為是用隸法寫楷,但仔細觀摩體驗,則不盡然:例如三點水中的上提、三角形點,是典型的魏碑楷體筆法;橫、豎很少有隸楷韻味,更多的橫、豎多為方筆起勢、方筆收勢,與隸書的藏鋒起筆、“蠶頭雁尾”等書寫方式大不相同;豎的收勢頓筆明顯,很有份量;撇、捺、鉤則隸意濃重;橫折則有楷或隸意。字形以扁方為多,正方,長方兼有,總體結構外方內圓。更確切的說,小爨是隸楷書體。小爨寓巧于拙,字體參差,姿態生動,神采煥然,歷覽海內歷朝歷代碑文,尚無第二塊碑有此書法水平和特色。

         爨體書法

           爨寶子碑被發現后,引起了書法界、政界、歷史界、文化藝術界及廣大書法愛好人士的廣泛關注和極大興趣。一批又一批的仰慕者前往參觀,眾多的書法愛好者摹仿、研習小爨書體,使得爨書廣為流傳,使爨書藝術成為書法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苑。歷史上康有為對“二爨”十分推崇,感慨而言:“南碑今所見者,二爨出于滇蠻,然其高美,已冠古今”,并稱贊小爨:“寶子端樸若古佛之容,厚重古拙,體勢飛揚,用筆如長槍大戟,直來直往,沉著痛快”,并評價:“當為正書古石第一本”。對于在云南曲靖出土的“二爨”,梁啟超驚嘆:“天津橋上聞杜鵑,豈地氣寶鐘于南徼耶!”愛國民主人士,黃埔軍校副校長、民革中央主要領導人李濟深先生,對爨寶子碑偏愛到癡迷的程度,一生專攻小爨,并用心收藏各種《爨寶子碑》的拓本,視為珍寶。朱德年輕時在云南陸軍講武堂學習時的老師、全國政協委員、騰沖人士李根源先生,一生愛好書法藝術,對爨寶子碑也贊美有加:“下筆剛鍵如鐵,姿媚如神女”。郭沫若則根據《爨寶子碑》和1965年出土的東晉《王興之夫婦墓志》,認為東晉時代的書法總體處于隸楷階段。日本有專門研究“二爨”的書道會,專門從事對爨書的臨摹、書寫、展出和研究活動。日本、美國等地的書法界人士還不遠萬里,數次到曲靖一中參觀神往已久的《爨寶子碑》,以慰生平熱愛書法、敬仰爨碑藝術之情懷......。

        爨體書法

           遙想當年,執筆書寫《爨寶子碑》的那位寫手,他定不曾想到,由于他的書寫,會在中國書法史上留下輝煌的一頁;往事已越千年,《爨寶子碑》為什么能流傳今世,乃至流芳后世?我想這是由爨寶子碑獨有的書流風格、魅力所決定的:小爨熔沉雄與靈秀,剛勁與柔美,莊重與生動為一爐,古樸率真,亦拙亦巧,不拘一格;其中方與圓,靜與動,平凡與奇崛,內斂與張揚,墨守與變化,構成了完美的統一。書中的哲學、美學意韻,實在是值得我們品味?!鹅鄬氉颖飞?ldquo;承兩漢隸分之遞變,下開隋唐正書之先河”,承上啟下,端莊肅穆,參差勁峭,剛柔相濟,方圓兼施,奇姿百出,拙中寓巧,古樸雄渾,這,就是爨寶子碑的風格。更難得的是,這一切又都是書者心態,功力,學養的自然流露,而非刻意矯揉做作。如果說,唐代楷書是書法中“正”的典范,那么爨書中的小爨則是書法中“奇”的代表。

           任何藝術都離不開其生長的氣候,土壤,爨寶子碑的精華,并不在于碑文的內容,而是它不朽的書法藝術,爨寶子碑是立足于爨鄉土地,用爨鄉文化風韻書寫的書法藝術之碑,它將當之無愧地挺立于中國書法名碑之林,也必將對中國書法的創新和發展,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戴 鑄 明

        2007年7月30日 撰 文

        (同年發表于《云南檔案》2007年第10期)                                                       

        2022年7月5日  修 改

                                              

        主要參考資料

        1、《新編曲靖風物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出版

        2、《書法新論》,張誠著,云南美術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

         

        版權所有:九三學社云南省委員會 滇ICP備13005073號 Copyright©2004-2013 www.zhainanch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電話:0871-65152994 技術支持:昆明軟件開發公司 滇公網安備 53010202000710號


        微信公眾號

        點擊進入社員之家
        年轻的小峓子3完整版

        <code id="fq8i2"><li id="fq8i2"></li></code>
          <code id="fq8i2"><li id="fq8i2"><samp id="fq8i2"></samp></li></code>

          <font id="fq8i2"><noscript id="fq8i2"></noscript></font><font id="fq8i2"><noscript id="fq8i2"></noscript></font>

            1. <font id="fq8i2"><span id="fq8i2"></span></font>
              <font id="fq8i2"></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