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友貴扶貧記
楊友貴,2006年3月加入九三學社,楚雄市財政局正科級職級干部,工程師、監理工程師(住建部)。從事農業綜合開發工作17年,共組織實施農業綜合開發項目64個,累計投入66835萬元,改造中低產田8.95萬畝,建設高標準農田3.8萬畝,修建三面光溝渠312km,修建機耕路44km,開展科技培訓7.8萬人次。
2019年5月,楊友貴作為楚雄市財政局扶貧工作隊員,被派到三街鎮天生壩村委會駐村。天生壩村委會有建檔立卡貧困戶59戶229人,2014至2018年底穩定脫貧38戶148人,還有21戶81人未脫貧。在短短不到半年時間里,楊友貴與隊友們一道,和村、組干部群眾打成一片,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目標要求,認真落實脫貧攻堅“八大專項行動”,根據貧困戶實際情況,實施農村危房改造、產業扶持、教育扶持、健康扶貧、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勞動力轉移就業等幫扶。
楊友貴駐村扶貧,并沒有像有的群眾希望的那樣,到局里或上級部門協調資金,無償發放給貧困群眾,因為他知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目前國家和各級政府投入脫貧攻堅的資金量非常大,關鍵是如何管好、用好,讓它發揮最大效用。他發揮自己多年從事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管理的專長,在做好入戶走訪、幫助村組制定集體經濟發展方案等常規工作的同時,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生壩村農村危房改造的督促和驗收、村內戶外道路硬化工程的監督管理、州級貧困標桿村項目的實施管理等工作上。
楊友貴話不多,但做事很認真。跑項目是室外工作,經常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但他不怕風吹雨淋,一絲不茍、堅持原則,表現出財政系統“紅管家”的本色。楊友貴說:“實施精準扶貧,是黨中央提出的扶貧開發新戰略,也是新時期黨的建設工作的重要內容。我能夠參加到這一工作行列,是我的榮幸,希望在此工作期間能夠為扶貧事業貢獻自己一份力量。” (九三學社楚雄州委 蘇梅 張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