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de id="fq8i2"><li id="fq8i2"></li></code>
    <code id="fq8i2"><li id="fq8i2"><samp id="fq8i2"></samp></li></code>

    <font id="fq8i2"><noscript id="fq8i2"></noscript></font><font id="fq8i2"><noscript id="fq8i2"></noscript></font>

      1. <font id="fq8i2"><span id="fq8i2"></span></font>
        <font id="fq8i2"></font>

        走進土壤院士李慶逵的科學世界

        發布日期:2018/10/10 14:33:15     瀏覽次數:17140

        1991年3月,李慶逵在工作。

        【人物檔案】李慶逵(1912.2-2001.2),浙江省寧波人。曾就讀于復旦大學,畢業后進入原中央地質調查所土壤研究室工作。1944年,赴美國伊利諾斯大學研究生院深造,獲博士學位。1953年參與組建中國科學院土壤研究所,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53年加入九三學社。九三學社第六屆中央委員會委員,第七屆中央委員會常委。

        6月25日是第28個全國土地日,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為保護土地而設立專門紀念日的國家,2018年的主題為“珍惜土地資源,建設美麗家園”。九三學社社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土壤學家李慶逵就是一位將畢生精力貢獻給祖國土壤研究事業的科學家。

        具有詩人氣質的科學家

        “1986年3月12日:謁中山陵,玉蘭盛開,梅花已經十分了。”

        “1986年11月:楓葉已丹,滿眼黃葉,正秋深時節。”

        “1991年9月4日:晚,已有涼意,洗澡花盛開,很香。”

        這些充滿詩意的句子來自李慶逵生前所寫的日記。李慶逵是我國現代土壤學和植物營養化學的奠基人之一??蛇@位和土壤打了一輩子交道的人少時的夢想卻是當一名化學家。

        1912年2月12日,李慶逵在浙江寧波出生,祖父李松侯曾擔任寧波市商會會長,父親李子諾在寧波錢莊當職員。他的外祖父葉同春是清朝舉人,大舅父葉伯允是《商報》主編,三舅父葉叔眉是京師大學堂教授。正是這個洋溢著書香的家庭給李慶逵播下了詩意的種子。

        1928年,李慶逵考取了復旦大學化學系,那時侯德榜在制堿工業上取得成就,為中華民族爭了光。李慶逵受此影響,一心決定要學化工,并且希望自己也能辦工廠。1932年,他成績優異從復旦畢業。然而,迎接他的卻是一次又一次的碰壁,他沒想到化工工作這么難找,最終失業在家。后來在親戚幫助下,經中央地質調查所所長翁文灝的引薦,李慶逵最終在中央地質調查所土壤研究室獲得了一份工作。

        命運就這樣和李慶逵開了一個玩笑。剛剛進入土壤研究室那會兒,成天跟土壤打交道,李慶逵感到很乏味,很迷茫。當時翁文灝兼任土壤研究室主任,常到李慶逵的實驗室檢查,使他不敢有絲毫懈怠。漸漸地,李慶逵掌握了土壤分析技術,并體會到這是改良土壤和指導施肥的必要手段,一樣可以完成他“科學救國”的夢想,于是他又重燃對工作的激情。

        當時科研條件不但艱苦而且危險,地質調查所3名科研人員甚至在野外勘察時為土匪所殺。土壤研究室在抗戰時遷往四川,日機常常前來轟炸,這時別人都往防空洞跑,而李慶逵卻往實驗室跑,因為他要把一些易燃物質處理好,否則整個實驗室就要毀了。有一次,日機已在頭頂飛行,已被妻子拉進防空洞的李慶逵還是跑到實驗室去,他說,桌上有一個干鍋,是白金制作的,不要在混亂中丟失了。

        與蘇聯土壤學家格拉西莫夫在野外 

        1944年,李慶逵獲得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的資助赴美留學,就讀于伊利諾斯大學研究生院。1946年獲得農學碩士學位,1948年又獲得理學博士學位。為了把所學知識獻給祖國,李慶逵放棄了國外優厚待遇,于1948年回國在中央地質調查所土壤研究室繼續工作??蒲羞^程中,李慶逵非常重視實地考察和調查研究。1950年6月3日,他從江蘇原東臺縣大中集(大中集是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市區舊稱)出發,徒步考察,歷時4月,完成臺北(現東臺)、射陽、濱海、灌云4縣的濱海鹽土調查,并編寫調查報告。李慶逵有寫日記和工作筆記的習慣。

        “6月16日:擬明日向民眾大會提幾個問題:1、普通挑一次生泥每畝要幾工?能維持幾季作物?2、如果我們供給一種多年生或一年生的綠肥種子(如金花菜一類),和糧食間年輪作,這樣可維持地力,這個意見有何毛???今天的墾殖,要使每一塊土地永遠維持一定的產量,讓農民在安定的環境中改進生活。在川港遇雨,晚發瘧疾,夜開會時極不好受。”

        “6月20日:由慶生渡至王港。于王港東鹽土采集獐毛草、鹽蒿標本。鹽蒿標本,紅色,大時成綠色,分析鹽分以資比較。夜來漁人捉蟹,海濱燈火點點,見大群(二、三百頭)野黃牛。”

        “7月9日:下午4時至新人村。晚過浮橋時墜水,大家竭誠扶助。”

        從日記里的只言片語,可以想見上世紀五十年代李慶逵工作時的場景。據他的學生回憶,當時雇人用獨輪小車推著行李,他們每天扛著土鉆、鐵鏟負重走50至70公里,打地鋪住牛棚是常事,吃的是雜糧稀飯、黑面饅頭。就是在這種艱苦條件下,38歲的李慶逵在1950年當選為第4屆國際土壤學會的副主席,成為國際土壤學界的知名學者。

        讓橡膠樹北移

        《大英百科全書》曾言:“橡膠樹僅僅生長在界線分明的熱帶地區—大約是赤道南北10度以內”。而中國熱帶、南亞熱帶大部分地區都在北緯18度以北,能種植橡膠的地方很少,產量還不高,年產僅200多噸。新中國成立后,國家經濟建設處于恢復期,百業待舉,民用工業、國防工業急需大量天然橡膠,西方國家對我國實行全面禁運,天然橡膠作為戰略物資,是禁運的重點。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戰爭爆發,我國天然橡膠供應更趨緊張。正是在這一背景下,中央作出“一定要建立我國自己的橡膠生產基地”的戰略決策。

        1957年2月海南橡膠宜林地考察左起李慶逵、鈕季文、竺可禎 

        1957年中國科學院成立華南和云南熱帶生物資源綜合考察隊,李慶逵任副隊長。他帶領一大批熱血青年深入到雷州半島、海南島、西雙版納等深山密林中開展工作??疾斓臅r候常常要鉆無邊的森林,林子里有大象、蟒蛇等各種各樣的動物。鉆林子十分辛苦,別的不說,單單螞蟥就讓許多人受不了。實地考察中,隊員們身上經常爬著幾十條螞蟥,有時候被螞蟥吃得沒辦法,有人專門用香煙紅紅的煙頭,在螞蟥吸過的傷口上燙一燙,燙腫了血就止了。

        李慶逵帶領科研隊伍歷時6年對華南、云南地區的熱量、風速、水分和土壤等進行調查,基本查清了適合種植橡膠的宜林地。橡膠樹是從熱帶來的“嬌寶寶”,要讓它長得好,首先要吃得好。李慶逵根據磷肥能促進橡膠樹高產的原理,提出在強酸性土壤上種植多年生的橡膠樹以磷礦粉做基肥。經過幾年的實踐,此項技術獲得成功,被中科院授予科技進步二等獎。李慶逵情系橡膠林,還提出許多好的建議。比如建議將全面開墾改為等高帶狀開墾;加強落后或荒蕪膠園的撫育管理和合理施肥;防治橡膠樹黃葉病等。

        李慶逵曾經說過:“如果還有一次生命,我仍然愿意從事科學研究,科學的世界太美了。”經過多年的努力,中國橡膠樹在北緯18°~24°地區內大面積種植成功,到1990年底全國栽培面積達901萬畝,在全世界41個種植橡膠國家中,產量名列第五位。1982年10月國家科委對“橡膠樹在北緯18至24度大面積種植技術”頒發了“重大科技成果發明一等獎。”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李慶逵長期擔任中國土壤學會的理事長,學會會址在北京,而他長期工作單位在南京。1953年,他參與組建中國科學院土壤研究所(現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他還擔任江蘇省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農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化學化肥學會副理事長。他有25年全國人大代表的經歷,1956年加入九三學社后,擔任九三學社中央參政議政委員會常委,九三學社江蘇省委第一屆副主委,九三學社南京市委第一、二屆主委。

        李慶逵多次表示,想辭去一些職務,專心搞好土壤科學研究。但是在擔任這些職務的時候,他又以科學家的精神全力以赴把工作做好。他有記日記的習慣,每天記幾行,自稱“浮生拾遺”,在他的日記里記下了這些工作思考。

        “1987年1月18日:上午在市政協參加民主黨派會議,代表九三學社,發表了反對全盤西化的意見。”

        “1987年2月21日:上午開省人大主任會議,為森林法和環境問題討論很久,人大和省政府之間要很好地協調,才能把這些工作搞好。”

        “1990年10月29日:今天討論農業問題,農業是關鍵,凡是農業歉收的情況下,一切都困難;農業一豐產,往往又大上快上,引起其他問題。農業的難題,是中產地的改良和品種的培育,中低產地占所有耕地的60%至70%。”

        1986年5月30日,九三學社土壤所支社成立

        1996年5月,九三學社土壤所支社成立十周年

        1984年、1998年,李慶逵兩次當選為九三學社南京市委會主委,在他的領導下,九三學社南京市委會發展到300多人,擁有基層組織14個。很多社員在各自的崗位上做出了貢獻,取得優異成績,多名社員榮獲省部級獎勵、勞模、先進工作者。李慶逵自己就3次獲得江蘇省勞動模范的光榮稱號。2000年10月,他又榮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在他擔任主委期間,九三學社南京市委積極向政府推薦人才,共有11名社員應聘擔任各級特約監察員、檢查員,有40名社員擔任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九三學社南京市委還開展多渠道、多形式的科技服務,在為當地政府牽線搭橋、引進外資和技術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1975年7月3日,李慶逵與同事們在農田里。

        1980年11月,李慶逵、郝文英、莊季屏、許光輝出訪英國

        李慶逵對自己要求很嚴,善于對自己說“不”。每次出國回來第一件事們就是把帶回來的手表、紀念冊等禮品包好上交中科院南京分院外事組。李慶逵的妻子柴杜芳長期從事中科院南京分院居委會的工作,直到1967年病逝也沒帶過手表。謙虛謹慎是李慶逵的品格,他在日記里寫到:

        “1991年9月5日:全日閱讀《李慶逵與我國土壤科學的發展——慶賀李慶逵教授從事土壤科學工作六十年論文集》(初稿),大家對我的稱揚過分了,很慚愧。”

        “1992年1月2日:《論文集》出版后,我非常謹慎。‘盈者也,虧也漸也。’”

        在他的日記里,還經常能看到對別人發自肺腑的贊揚。

        “1986年2月20日:參加竺可楨先生研究會,叫我任顧問,竺先生的道德文章,實足敬仰。”

        “1996年2月8日:瀏覽《院士風采》里的照片和他們的填字,感到知難行亦不易也。”

        看著李慶逵的這些日記,你會看見一顆真誠、善良的心。2001年2月25日,李慶逵在南京病逝,在彌留之際,他考慮的是盡量為組織上減輕負擔,并一再感謝各級組織長期以來對他的關心和照顧。

        祖國遼闊肥沃的土地上,長著郁郁蔥蔥的植物,他們編著五彩的花環,捧著金燦燦的果實,都是這位土壤科學家不朽的豐碑!(楊琴冬子)

        版權所有:九三學社云南省委員會 滇ICP備13005073號 Copyright©2004-2013 www.zhainanch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電話:0871-65152994 技術支持:昆明軟件開發公司 滇公網安備 53010202000710號


        微信公眾號

        點擊進入社員之家
        年轻的小峓子3完整版

        <code id="fq8i2"><li id="fq8i2"></li></code>
          <code id="fq8i2"><li id="fq8i2"><samp id="fq8i2"></samp></li></code>

          <font id="fq8i2"><noscript id="fq8i2"></noscript></font><font id="fq8i2"><noscript id="fq8i2"></noscript></font>

            1. <font id="fq8i2"><span id="fq8i2"></span></font>
              <font id="fq8i2"></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