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de id="fq8i2"><li id="fq8i2"></li></code>
    <code id="fq8i2"><li id="fq8i2"><samp id="fq8i2"></samp></li></code>

    <font id="fq8i2"><noscript id="fq8i2"></noscript></font><font id="fq8i2"><noscript id="fq8i2"></noscript></font>

      1. <font id="fq8i2"><span id="fq8i2"></span></font>
        <font id="fq8i2"></font>

        九三座談會是九三學社重要的歷史節點

        發布日期:2016/11/28 17:21:29     瀏覽次數:24157

        內容摘要:九三座談會是九三學社重要的歷史節點,它是九三前輩先賢松散座談第一次見諸報端的正式名稱;同時,“九三座談會”召開,明確成立以知識分子為主體、具有鮮明政治訴求的學術性黨派組織——九三學社,并建立了名義上的領導集體,為最終成立組織、建立相對穩定、權威的領導集體奠定了必要的組織和政治基礎。

        一直以來,對九三學社前身的歷史研究,重點著色于“民主科學座談會”或“民主科學社”,而對“九三座談會”很少提及,甚至在舊版和正在修訂的《九三學社章程》中,缺省相關表述。九三座談會是九三學社重要的歷史節點,這一事實恰恰是非常值得我們去探究的。

        其一,通過九三座談會,九三前輩先賢松散性座談第一次有了正式名稱

        九三前輩先賢是一批憂國憂民的知識分子精英和社會賢達。1944年下半年,日寇發起豫湘桂戰役,兵鋒一度直指貴州獨山,陪都重慶震動。在國民黨軍隊連遭敗績的情況下,國民黨內部對日妥協論調重彈,國民政府擬遷都西昌,先期工作陸續展開。黨政機關、社會團體、各大高校、工商企業等面臨再度西遷。國家與民族、家庭與個人的命運何去何從,讓九三前輩先賢憂心忡忡。為此,他們自發地聚集在一起,座談時局。

        由于前輩們參與座談的程度、時間、形式、目的等各有不同,就九三學社肇端的回憶也就存在差異。綜合他們的回憶,大體來說,初始座談成員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黃國璋、潘菽等人。據他們回憶:黃國璋作為許德珩夫人勞君展哥哥的朋友,在這一時期幾次造訪位于重慶主城的棗子嵐埡雅園(實為“稚園”,為當時人所誤讀。為作者注,以下括號同)許家。潘菽與許德珩同屬五四運動積極分子,同為當時32名被捕學生之一,出于這層關系,黃又約了潘菽,并與其他幾位相同志趣者一起,漫談國內、國際形勢,探討抗戰局勢,也為個人計,彼此有一些共識。以后,潘菽介紹與他經常在沙坪壩一起座談的中央大學、重慶大學部分教授,如梁希、金善寶、涂長望、謝立惠等參加進來。

        二是稅西恒等大學教授。孫恭順(稅西恒的學生、原九三學社貴州省委委員)在《稅西恒老師二三事》中回憶:(經稅西恒留學德國同學、好友,時任國民政府教育部部長朱家驊介紹)許(德珩、時任教育部督學)與稅(西恒)(赴西南各高校)視察督學,在視察中,他們便結識了許多進步的大學教授和進步人士,日后便經常在西恒師家中座談時局。經常聚集座談的大學教授有許德珩勞君展夫婦、黃國璋夫婦、王克誠(吳藻溪)夫婦以及梁希、潘菽、褚輔成、涂長望、盧于道……等。

        三是吳藻溪、褚輔成、王卓然、孟憲章等人。吳藻溪、雷啟漢、漆文定等人回憶:吳藻溪與許德珩在北平認識。一二•九抗日救亡運動期間,平津各高校教授19人聯名宣言,要求團結御辱,他們同為簽名人??箲饎倮昂?,吳藻溪按照徐冰(中共南方局文化宣傳委員會秘書兼文化組組長)要求,為團結國民參政會民主分子,“數度前往下羅家灣稚園即許德珩(國民參政員)及其妻室勞君展的住宅,與許德珩漫談時局”,并“分別向徐冰和潘梓年先生(《新華日報》社社長)匯報了訪晤許德珩的經過及所談的內容……稍后,許德珩對吳藻溪說,他去找過徐冰和潘梓年先生,徐冰也來找過他,彼此談得很好。”以后,幾次聯系,出于共同的政治意愿,褚輔成、王卓然、孟憲章等參加進來。

        當然,也不排除通過其他途徑參與到座談中的成員。期間還有部分經濟工商界人士,至1945年初,政府遷都事息,抗戰形勢稍有好轉,他們退出了座談。

        座談沒有固定的地點,先是在許德珩家有幾次,由于話題多與政治有關,為了安全和方便,座談地點有時放到督郵街廣東酒家、中蘇文化協會或別的地方。后來,參加的人多了,座談地點改在重慶自來水公司打槍壩職工宿舍。稅西恒是自來水公司總工程師,有經濟承受能力,公司還有專門的伙房。稅西恒搬到兩路口新村五號(蘭園)后,座談地點也隨之轉移于此。

        由于成員來源不一,孫恭順據稅西恒回憶:當時的座談會,既無名義也無召集人,不定期的聚集座談屬于自發的組織結合。也沒有固定的座談地點,導致座談的形式比較松散,始終沒有正式的名稱。據潘菽回憶:接近抗戰勝利的日子,這時有一部分同志感覺到這個會應該有一個名稱。許(德珩)老曾提議可以名“民主與科學座談會”。大家對此沒有提出不同的意見。這個名稱也沒有向外公開用過。

        孫恭順據回憶:一九四五年九月三日是日本無條件投降簽字生效的日期,當日上午一早,座談會的人士就去康川興業公司聚會歡慶,到會共十一人。中午,西恒師在重慶黃家埡口中蘇文化協會餐廳設宴招待,席間大家提出我們這個座談會總應該有個名字,于是相繼提名。最后褚輔成說:今天是九月三日,是日本投降簽字生效的日期,為了紀念這個日子是否取名九三座談會,當時大家一致贊成。

        吳藻溪回憶:一九四五年九月三日,國民政府宣布慶??谷諔馉巹倮?,重慶全城即日起放假三天。這天,座談人士在中蘇文化協會聚餐,商定成立了九三座談會。

        作為九三學社的雛形,“九三座談會”由此成為九三前輩先賢進行座談首次采用的正式名稱,并在1946年1月9日見諸《新華日報》報端。從此,9月3日成為九三學社創建日,也是九三學社逢10重大紀念日。

        其二、作為過渡,九三座談會為九三學社的成立奠定了必要的組織和政治基礎

        九三座談會的成立,契合了部分九三前輩先賢希望把座談以組織形式固定下來的愿望,但依然沒有指定具體召集人,也沒有提出鮮明的政治主張,只能是一個有了名稱的松散性座談組織。

        隨著抗戰勝利,中國國內政治力量發生了重大變化,國共兩大主要政黨政治與軍事較量日漸顯現,中國面臨兩條道路、兩種命運的戰略選擇。中國共產黨為維護和平作出了積極努力,特別由“重慶談判”引發的政治協商會議,在彰顯國共雙方的政治態度和戰略趨向的同時,讓飽受戰爭災難的中國民眾看到了和平的希望。受此鼓舞,包括經濟工商界、知識分子在內的社會各階層都希望政治協商、和平建國,并組織以身份認知的黨團,爭相為維護和平、反對內戰發出聲音,作出自己的政治貢獻。

        剛剛成立的九三座談會顯然不符合這一歷史潮流。于是,九三前輩先賢們順時而動,于1946年1月6日在中蘇文化協會召開了“九三座談會”(擴大)會議,出席會議的有褚輔成、許德珩、稅西恒、張西曼、何魯、劉及辰、潘菽、吳藻溪等20余人。1月9日,《新華日報》刊載了《學術界舉行九三座談會》消息。

        作為會議成果之一,命名了九三學社。據吳藻溪等回憶,籌組成立學術性黨派組織,大家意見一致,但對組織名稱爭議較大。許德珩、潘菽等人認為,“九三座談會”弱化了黨派性質,建議改為“民主科學社”,“民主”、“科學”是“五•四運動”的旗幟,應予發揚光大。褚輔成等人則認為,(在當時情況下)“民主”、“科學”的提法政治性太強,不利于吸引更多的知識分子參加進來,還是沿用“九三座談會”為好。吳藻溪折衷提議,為了繼承“五•四運動”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傳統,紀念抗日戰爭勝利起見,這個學術性的黨派應當定名為九三學社。經全體一致無異議通過。

        作為會議成果之二,決定成立籌備會,推諸輔成、許德珩、張西曼等籌組九三學社,九三學社第一次建立了名義上的領導集體。據漆文定回憶,作出這樣的人選安排,是因為(當時重慶處于國民黨專制高壓之下,成立進步性黨派組織風險較大。而)褚輔成是(國民黨元老、)國民參政員、中國法學界老前輩,弟子門生滿天下;許德珩是國民參政員、中央政(治學)校教授;張西曼是(蒙藏委員會委員、)國民政府立法委員、中蘇文化協會會長(是常務理事,會長為國民政府立法院院長孫科)。國民黨反動黑暗勢力要對他們下毒手,就不能不考慮后果的嚴重性。

        作為會議成果之三,表明九三學社以知識分子精英為主體,是學術性政黨。會議明確參會者,是學術界(人士)舉行九三座談會?!缎氯A日報》相關消息特別提到,“諸輔成聲明是以前任上海法學院院長(刻意凸現知識分子身份)的身分出席,警告大家要小心提防某種分子假造民意,破壞民主憲政運動。”特別是冠以“學社”,更似一個學術性組織,旨在對知識分子產生吸引力,擴大組織。今天,九三學社以科學技術界高、中級知識分子為主,無疑奉此為窠臼。

        作為會議成果之四,第一次鮮明地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展示出九三學社的政治性、政黨性。會議首先檢討了新疆問題,其次交換對政治協商會議的意見,一致認為:政治協商會議必須完全公開,只許成功,不許失敗。會議決定,聲援出席政治協商會議各代表完成他們所負的歷史任務。它標志著九三學社正式樹起了爭和平、要民主,反內戰、反獨裁的大纛,并作為代表廣大知識分子利益的黨派,投入到此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浪潮中。

        九三學社籌備會成立以后,作為重要歷史節點、為九三學社成立奠定組織和政治基礎的“九三座談會”正式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至5月4日,九三學社作為一個學術性黨派組織正式成立,選舉16名理事、8名監事。5月12日,九三學社在蘭園召開理監事第一次聯席會議,會議由稅西恒主持。會議決定總社遷南京上海,在其他地方建立組織,推褚輔成、許德珩、稅西恒、張雪巖、潘菽、黃國璋、吳藻溪為常務理事,盧于道、詹熊來、粱希為常務監事,九三學社嘗試建立起相對穩定、權威的領導集體。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南方局機關報《新華日報》(1938—1947)

        [2]《中國黨派》中聯出版社,1948年

        [3]《科學運動文稿》(農村科學出版社,1946年11月7日

        [4]《九三學社簡史》學苑出版社,2005年

        [5]周韜:南京國民政府文化建設研究(1928—1949)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2009。

        [6]《九三學社概要》1949年6月17日

        [7]《稅西恒老師二三事》九三學社中央網站“社史研究”欄目

        [8]許德珩、吳藻溪、潘菽、盧于道、雷啟漢、漆文定、謝立惠等人回憶(楊開奎 郭  祥 此文獲九三學社第六屆理論研究與社史研究工作研討會征文一等獎)

        版權所有:九三學社云南省委員會 滇ICP備13005073號 Copyright©2004-2013 www.zhainanch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電話:0871-65152994 技術支持:沃德軟件 滇公網安備 53010202000710號


        微信公眾號

        點擊進入社員之家
        年轻的小峓子3完整版

        <code id="fq8i2"><li id="fq8i2"></li></code>
          <code id="fq8i2"><li id="fq8i2"><samp id="fq8i2"></samp></li></code>

          <font id="fq8i2"><noscript id="fq8i2"></noscript></font><font id="fq8i2"><noscript id="fq8i2"></noscript></font>

            1. <font id="fq8i2"><span id="fq8i2"></span></font>
              <font id="fq8i2"></font>